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早年经历

巴赫的父亲

1685年3月21日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埃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他是约翰·安布罗西乌斯·巴赫与玛丽亚·伊丽莎白·巴赫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1693年,就读于埃森纳赫拉丁语学校,并参加学校唱诗班接受歌唱训练 。

1694年5月1日,巴赫的母亲去世,终年50岁。1695年2月20日,巴赫的父亲去世,享年49岁 ;同年,因父母离世,巴赫与其兄约翰·雅各布前往奥尔德鲁夫,加入了长兄——管风琴师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家庭 ;在此期间,长兄教授了弟弟管风琴的演奏技能和一些作曲基础理论,在其培养下,巴赫的音乐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1695年至1700年,进入奥尔德鲁夫学园学习,从三等班读到一等班 。

1700年3月15日,离开奥尔德鲁夫,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 。1702年4月,从米歇尔学校毕业,返回图林根地区;7月,申请赞格豪森圣雅各比教堂的市镇管风琴职位,因公爵的干预,此职位被让予他人 ;同年,多次徒步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管风琴演奏,并前往策勒聆听法国风格的室内乐演奏 。1703年,在萨克森·魏玛的约翰·恩斯特公爵处担任音乐仆人;7月,在阿恩施塔特的新教堂测试管风琴 。

个人生活

家族

巴赫(左)与他的三个儿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成长于一个庞大的音乐家族。巴赫家族从16世纪开始居住在德国迈森-图林根-萨克森地区;自16-18世纪,有53个姓巴赫的任管风琴师、唱诗班领班或市镇乐师。

巴赫共有20个子女,有10个长大成人,5个成长为专业作曲家。其中包括:“伦敦巴赫”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柏林巴赫”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以及“比克堡巴赫”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等。此外,巴赫曾自制家谱《爱好音乐的巴赫家族的起源》,保存在他的孙女安娜·卡罗利娜·菲利皮娜手里 。

婚姻

巴赫一生结过两次婚。1707年10月7日,他与玛丽亚·巴巴拉在离阿恩施塔特不足一公里的小村庄杜伦举行了婚礼。1720年,玛丽亚去世,终年36岁;她为巴赫生下了七个孩子。

玛丽亚去世的一年半以后,巴赫迎娶了第二位妻子,即科腾的宫廷歌手安娜·玛格达林娜,她比巴赫小21岁。在两人的28年生活中,安娜·玛格达林娜和巴赫一共生育了13个孩子。到了晚年,巴赫双目失明时,也得到了安娜·玛格达林娜的照顾。1760年,安娜·玛格达林娜去世 。

人物评价

巴赫的音乐不是小溪(Bach),而是大海(Meer) 。(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评)

只有一个创作源泉使大家总可以获得新意——那就是巴赫 。(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评)

巴赫的音乐表达了在此之前的人们不敢用、不能用或只是尝试用音乐表达却未成功的东西。他用独一无二的现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种朴实无华的万能的语言,并借助这种语言描绘人的情感和世间百态,他的音乐传达出一种思想,即认为音乐的受众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基督教市民,而是孤独的、疑惑的现代人,他们没有了信仰,在社会中找不到精神寄托,不得不在没有“教堂赐福”的情况下度过人生的绝大部分时光 。(作曲家汉斯·维尔纳·亨策评)

后世影响

约翰·尼古拉·福克尔的著作《论约·塞·巴赫的生活、天才与作品》

福克尔发表巴赫传记

1802年,德国历史学家约翰·尼古拉·福克尔发表了著作《论约·塞·巴赫的生活、天才与作品》。在这部音乐史上的首部巴赫传记中,福克尔肯定了巴赫的音乐及其价值,并提倡人们加以保护 。

门德尔松指挥《马太受难曲》

1829年,值巴赫创作完成《马太受难曲》100周年,作曲家门德尔松在柏林合唱学院大厅重现了该作,并引起关注。由此,展开了“巴赫复兴运动”,音乐家与学者们开始了对巴赫音乐的探索和研究 。

巴赫学会成立

1850年,为纪念巴赫逝世100周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弗朗茨·李斯特等人在德国创立了“巴赫学会”,该学会是一个致力于弘扬巴赫的音乐成绩和出版巴赫音乐作品的国际性学术机构 。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